雙手460萬細菌!洗手60秒才有效
photos放大顯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養生之道在洗手!在我們的周遭環境中,存在許多看不見的細菌和病毒,不論是在門把、扶手、桌面還是電梯按鈕,更別說接觸這些物品的手,依據疾病管制署資料表示,雙手約有39,000~4,600,000隻細菌,而這些還不包括病毒。
病毒附著 透過黏膜入人體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感染科羅景霳醫師表示,物品上會有這些細菌,其實有一部分是人自己造成的,以流行性感冒為例,當一個人患有流感時,口鼻分泌物充滿病毒,當咳嗽或打噴嚏沒遮住口鼻,病毒就附著在物體的表面,或者是咳嗽、打噴嚏時用手遮口鼻,病毒就會附到他的手上,再藉由他的手傳到周遭環境。
當這些細菌或是病毒附著在物體表面時,它們會存活一段時間,等待機會跑到人的雙手上,進而透過黏膜進到人體而造成疾病,我們常說「病從口入」,這樣看來「病由手入」也許會比較貼切,唯有透過洗手,才能夠將手上的微生物有效的去除掉。
內外夾弓大立腕 搓洗40~60秒
疾病管制署洗手口訣:「內(手掌)、外(手背)、夾(指縫間)、弓(指背)、大(大拇指)、立(指尖)、腕(手腕)」,整個過程需要搓洗40~60秒,才算是有效的洗手,洗完手後,利用擦手紙或是烘手機把手弄乾,相對於乾燥的手,潮濕的手更容易得到微生物,如果洗手後沒有把手擦乾,先前的洗手就是做白工。
若水和肥皂難以取得,使用乾洗手液也可以有效地清除手上的微生物,當使用乾洗手液時,也是要運用「內外夾弓大立腕」的原則洗手,搓洗的時間約20~30秒,但是乾洗手液,在面對諾羅病毒和腸病毒時效果較差,所以還是需要利用水和肥皂來洗手。
進食前、如廁後 勤洗手
如果在關鍵的時刻洗手,更能達到保護自己的效果,比如進食前、如廁後、接觸幼兒前、擤鼻涕後以及接觸病人前後,而且在接觸口腔、鼻腔和眼睛之前也是需要洗手,避免病菌透過黏膜進到身體裡,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應勤洗手。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優活健康網》
在我們的周遭環境中,存在許多看不見的細菌和病毒,不論是在門把、扶手、 ... 的手,依據疾病管制署資料表示,雙手約有39000~4600000隻細菌, ...
以肥皂搓洗雙手:隨便用水沖一沖是不夠的,應用肥皂仔細搓洗手心、手背與指縫,再以清水沖淨,藉由沖洗過程讓病菌隨水滑落而達到除菌的效果。
2020年6月5日 — 198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曾對手的各個不同部位,進行細菌分佈檢測,發現手掌上確實有上百萬隻的細菌,並依序排列出手部最髒的5個部位,分別為指縫、手掌 ...
2019年12月4日 — 這不是藝術品而是可能致病的細菌,一般的表皮菌洗掉就好,不過可能會出現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這些細菌吃下肚腹瀉找上你,台大醫院教學部 ...
5. 【擦】-完成洗手後應以擦手紙將雙手擦至手腕擦乾,最後再將擦過的 ... 按壓適量洗手液約2~5㏄,依照【搓】法搓揉洗手6步驟,直到乾掉為止,才能將手部細菌量降到最低。
2020年2月15日 — 主要原因是自來水、肥皂或洗手乳裡面都含有細菌,因此一般建議洗完手之後,一定要把雙手擦乾,順便把細菌帶走。 你在外洗手習慣用擦手紙或是烘手機?研究 ...
2022年1月14日 — 許多人在洗手後,都習慣甩乾、或用衣褲抹乾,但振興醫院曾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洗手後,如果沒有馬上擦乾,潮濕的雙手上的細菌量,比洗手前增加高達84%, ...
2019年10月7日 — 但實驗證明,洗手不擦乾,讓雙手保持潮濕的狀態,反而更容易讓細菌生長附著,甚至比沒洗手時的細菌數多出8成。
巧虎台灣認識病毒病毒生物刷牙觀念蛀牙怎麼處理巧虎生病細菌卡通巧虎刷牙巧連智介紹禮三氯沙危害 屏 東 登革熱 新聞情緒低落 日光護理人力 改善
肌少症|腸道細菌不可小覷!研究:肝硬化合併肌少症與3菌有關改變腸菌可降併發症-...
相關新聞.脂肪肝|3個行動為肝臟減脂防肝炎癌變保健康·健康.1個月前.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望逆轉肝硬化、降低
林嘉欣親授抗老祕訣!一重點成為童顏女神醫:自製磨砂膏可用鹽取代砂糖
現年43歲的林嘉欣入行20多年,可愛的童顏讓她深受觀眾喜愛,而且容貌一點都沒變。她駐顏有術的祕訣就在於採取天然的保養方式...
婦突「腋下卡卡」竟是乳癌轉移!醫曝「7警訊症狀」:外型改變當心健康雲
▲乳癌是女性殺手,醫師建議要定期檢查。(圖/達志示意圖)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58歲鄭太太某天突然感覺腋下有腫腫卡卡的感...
瘦身終極公式=養對細菌+吃對食物!40種食物為你的腸道「養瘦菌」
photos放大顯示細菌會改變身體對卡路里的吸收方式腸道共同生活空間內,並不總是天下太平。較強勢或生活環境特別好的細菌,通...
30歲男巨瘤反覆長壓尿道!放尿管通水路卻反覆細菌感染崩潰北榮救了他
許多民眾因為腫瘤等疾患導致泌尿道狹窄,得放輸尿導管暢通「水路」,30歲的藍先生於青少年時期在骨盆腔內發現了纖維骨肉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