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做1500例大腸鏡!台大權威醫師:切息肉切到怕...到底還有多少人有大腸癌
photos放大顯示
大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
近年來,台灣胃癌、肝癌等傳統癌症罹患人數漸漸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悄悄升高,來到與歐美先進國家齊驅的程度。當今的台灣,假如50歲以上的民眾從不接受任何篩檢,其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達驚人的5%,也就是說,每20個人就有1位會罹患大腸癌。這是一個多麼震驚的數字!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大腸癌可說是最好預防的癌症,只要定期接受篩檢,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下降超過50%;如果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更可以遠離這個威脅。
做大腸鏡是我最繁重的日常臨床業務,一年必須經手超過1500例的大腸鏡檢。除了篩檢大腸鏡外,內視鏡切除大型早期病灶的工作也是我的拿手絕活,找到早期大腸癌並根治,是我的成就感來源。但是一個接一個多到嚇人的病例,卻讓我開始感到害怕:到底還有多少人的腸子裡有這些可怕的病灶?心想,一定要有人來告訴民眾兩件事:不管有沒有家族史,你我都可能罹患大腸癌,而篩檢是對抗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
大腸鏡多久要做一次?─大腸腫瘤的生長速度
「醫師,我到底應該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我看醫藥新聞說,每年要做⋯⋯」這是臨床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很多事定期要做,例如每年要繳稅、車子跟電梯要定期保養、濾水器要定期換濾芯、家長每學期要參加學校日、成人每個星期至少要運動三次等。
我們在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受檢者的大腸鏡檢查時,時常發現有人每年或每兩年就來做,但是真的有這個必要嗎?可能有人會問,「我前年做大腸鏡沒問題,但是最近大便不成形,會不會這段時間長出大腸癌?不是說排便習慣改變,就要提高警覺嗎?」加上媒體報導名人罹患大腸癌效應,做大腸鏡好像已經變成全民運動了。
到底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這個問題要回答,必須先知道大腸腫瘤的自然病史,也就是腫瘤的生長速度。當然我們沒有在大腸裡裝置監視器,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答案,但是科學家可以利用一些線索推估出速度。
大腸至少要5年才會養大腺瘤
首先我們來看一些數據:台灣平均每3~4位50歲以上的成人有腺瘤性息肉,每20位有一個有進行性腺瘤(超過1公分或細胞已經有變異的腺瘤)。實際上,從來不做篩檢的人也沒有說每3、4個人就有一位罹患大腸癌,這件事意味著其實很多小腺瘤並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只是任何大腺瘤都有還小的時候,以目前的科技仍無法預測到底哪些小腺瘤是將來是會長大,甚至癌變,而哪些又是終其一生都不會變化。因此,目前在臨床上才會將檢查當中看到的「腺瘤性息肉」通殺。這「通殺」策略,其實在美國的國家息肉研究(National Polyp Study)已被證實,可以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約76∼90%左右,而死亡率則可下降53%左右。另一個同樣來自美國的研究則顯示,有做過大腸鏡篩檢的人,其大腸癌死亡率可下降至68%。
據推估,第一次大腸鏡提供了約80%的保護力,接下來的追蹤檢查則可以進一步提升保護力。因此我們可以說,第一次的檢查最重要,後續追蹤檢查適度就好。因為在第一次檢查前,大腸可是花了好久的時間才養出一顆腺瘤(發展出大腺瘤約要5∼10年,大腺瘤到腺癌需歷時約3年),把腺瘤切掉後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再長新的病灶出來(當然也有可能不會再長出來)。
切除息肉後,需要年年追蹤嗎?
另一個重要訊息是,第一次的檢查結果,跟將來會不會再長出新腺瘤的風險有關。通常大腸鏡檢查結果可以大致分為三組:
● 完全正常。 ● 低風險(只有1∼2顆不到1公分的小腺瘤性息肉)。 ● 高風險(有3顆以上任何大小腺瘤性息肉,或至少一顆以上的進行性腺瘤)。
研究顯示,這三組人切除腺瘤性息肉後,未來再長出腺瘤性息肉的風險大不相同,因此美國的指引建議,各組做完第一次大腸鏡後的追蹤間隔分別為10年、5年與3年。
根據台大醫院對五千個做過至少兩次大腸鏡檢查的民眾所做的研究顯示,上述各組長出進行性腺瘤的比率分別為1.3%(五年)、2.4%(五年)與8.5%(三年),長出癌症者在這五千個人裡總共只有三人。所以檢查結果是正常或只有一、兩顆小腺瘤的人,其實「保固」時間還蠻長的。提醒各位,第一次檢查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腸子清得非常乾淨,請一位很仔細的醫師把腺瘤都找出來並切除乾淨,才能有足夠的保固效果。
photos放大顯示
大腸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
近年來,台灣胃癌、肝癌等傳統癌症罹患人數漸漸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悄悄升高,來到與歐美先進國家齊驅的程度。當今的台灣,假如50歲以上的民眾從不接受任何篩檢,其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達驚人的5%,也就是說,每20個人就有1位會罹患大腸癌。這是一個多麼震驚的數字!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大腸癌可說是最好預防的癌症,只要定期接受篩檢,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可以下降超過50%;如果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更可以遠離這個威脅。
做大腸鏡是我最繁重的日常臨床業務,一年必須經手超過1500例的大腸鏡檢。除了篩檢大腸鏡外,內視鏡切除大型早期病灶的工作也是我的拿手絕活,找到早期大腸癌並根治,是我的成就感來源。但是一個接一個多到嚇人的病例,卻讓我開始感到害怕:到底還有多少人的腸子裡有這些可怕的病灶?心想,一定要有人來告訴民眾兩件事:不管有沒有家族史,你我都可能罹患大腸癌,而篩檢是對抗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
大腸鏡多久要做一次?─大腸腫瘤的生長速度
「醫師,我到底應該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我看醫藥新聞說,每年要做⋯⋯」這是臨床上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很多事定期要做,例如每年要繳稅、車子跟電梯要定期保養、濾水器要定期換濾芯、家長每學期要參加學校日、成人每個星期至少要運動三次等。
我們在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受檢者的大腸鏡檢查時,時常發現有人每年或每兩年就來做,但是真的有這個必要嗎?可能有人會問,「我前年做大腸鏡沒問題,但是最近大便不成形,會不會這段時間長出大腸癌?不是說排便習慣改變,就要提高警覺嗎?」加上媒體報導名人罹患大腸癌效應,做大腸鏡好像已經變成全民運動了。
到底要多久做一次大腸鏡?這個問題要回答,必須先知道大腸腫瘤的自然病史,也就是腫瘤的生長速度。當然我們沒有在大腸裡裝置監視器,永遠不會知道真正答案,但是科學家可以利用一些線索推估出速度。
大腸至少要5年才會養大腺瘤
首先我們來看一些數據:台灣平均每3~4位50歲以上的成人有腺瘤性息肉,每20位有一個有進行性腺瘤(超過1公分或細胞已經有變異的腺瘤)。實際上,從來不做篩檢的人也沒有說每3、4個人就有一位罹患大腸癌,這件事意味著其實很多小腺瘤並不會演變成大腸癌,只是任何大腺瘤都有還小的時候,以目前的科技仍無法預測到底哪些小腺瘤是將來是會長大,甚至癌變,而哪些又是終其一生都不會變化。因此,目前在臨床上才會將檢查當中看到的「腺瘤性息肉」通殺。這「通殺」策略,其實在美國的國家息肉研究(National Polyp Study)已被證實,可以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約76∼90%左右,而死亡率則可下降53%左右。另一個同樣來自美國的研究則顯示,有做過大腸鏡篩檢的人,其大腸癌死亡率可下降至68%。
據推估,第一次大腸鏡提供了約80%的保護力,接下來的追蹤檢查則可以進一步提升保護力。因此我們可以說,第一次的檢查最重要,後續追蹤檢查適度就好。因為在第一次檢查前,大腸可是花了好久的時間才養出一顆腺瘤(發展出大腺瘤約要5∼10年,大腺瘤到腺癌需歷時約3年),把腺瘤切掉後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再長新的病灶出來(當然也有可能不會再長出來)。
切除息肉後,需要年年追蹤嗎?
另一個重要訊息是,第一次的檢查結果,跟將來會不會再長出新腺瘤的風險有關。通常大腸鏡檢查結果可以大致分為三組:
● 完全正常。 ● 低風險(只有1∼2顆不到1公分的小腺瘤性息肉)。 ● 高風險(有3顆以上任何大小腺瘤性息肉,或至少一顆以上的進行性腺瘤)。
研究顯示,這三組人切除腺瘤性息肉後,未來再長出腺瘤性息肉的風險大不相同,因此美國的指引建議,各組做完第一次大腸鏡後的追蹤間隔分別為10年、5年與3年。
根據台大醫院對五千個做過至少兩次大腸鏡檢查的民眾所做的研究顯示,上述各組長出進行性腺瘤的比率分別為1.3%(五年)、2.4%(五年)與8.5%(三年),長出癌症者在這五千個人裡總共只有三人。所以檢查結果是正常或只有一、兩顆小腺瘤的人,其實「保固」時間還蠻長的。提醒各位,第一次檢查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腸子清得非常乾淨,請一位很仔細的醫師把腺瘤都找出來並切除乾淨,才能有足夠的保固效果。
大腸癌為已開發國家中常見的癌症,在開發中國家也漸漸成為最常見的癌症。現在由於 ... 很多人都聽說過大腸息肉是癌症的前身,但是息肉到底是什麼東西?息肉和 ...
一般而言由大腸的黏膜層增生出來的組織可稱為息肉。依息肉 ... 因為根據國外Vogelstein等人之研究,大多數的大腸癌是由腺瘤慢慢轉變而成的。
大腸鏡對大腸息肉的治療. 胃腸內科 余方榮 主治醫師(102年4月). 一位55歲王先生,有家族史為大腸癌(一位兄長),最近6個月有間歇性解鮮血便及裏急後重(想解大便 ...
定期大腸鏡檢加上息肉切除,是目前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隨著無痛大腸鏡的普及,人們對檢查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不過息肉切除畢竟屬於侵入性的 ...
2021年6月2日 — 大腸息肉可分成非腫瘤性及腫瘤性兩種。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演變成大腸癌,例如增生性息肉、發炎性息肉和錯構性息肉。會演變為癌症的息肉就稱為腫瘤性息肉 ...
非家族性大腸瘜肉中依病理組織可分為增生性瘜肉及腺瘤性瘜肉,增生性瘜肉為大腸中最常見,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會癌化。家族性大腸瘜肉則是一種遺傳疾病,此類病人容易演變成 ...
2022年11月25日 — 大腸息肉是在大腸腸腔內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大部分的息肉屬於良性,但根據息肉種類不同還是有癌變的機會。大腸息肉的種類有哪些 ...
台灣大腸癌發生例逐年上升,主要跟飲食西化有極大關係,其中約有9 成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因此為了防範腸癌,定期做大腸鏡極為重要,有助極早發現大腸內腫瘤或息肉。
腺瘤型息肉可說是大腸癌症的前身,息肉越大,轉成癌症的機率越高。大腸腺瘤性息肉通常形狀不一、多呈紅色,因為癌化風險較高,一旦檢查發現多半會以內視鏡直接切除,如果 ...
2022年4月15日 — 根據大腸息肉的類型不同,有不同機率進一步癌化成大腸癌,以及造成死亡。大型的息肉也有導致腸阻塞、腸扭轉的急性風險。大腸息肉屬於較易出血的贅生物組織 ...
大部分的大腸息肉初始都是良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不良的飲食習慣(低纖、高脂、高熱量、少蔬果)、便秘、致癌物的長期誘導,息肉就可能演變成癌症。大腸息肉無法在 ...
大腸息肉可能生長在大腸的任何位置,但大多出現在大腸左側與直腸中。雖然大多數的大腸息肉不會轉變為大腸癌,某些類型則可能是癌前病變的徵兆,因此切除大腸息肉可能會降低 ...
為什麼容易長瘜肉大腸息肉保養大腸息肉病徵大腸息肉原因大腸息肉種類大腸息肉飲食大腸腺瘤切除後大腸息肉切除費用大腸長息肉的原因大腸息肉大小 醫院情報 腦缺氧賴長宏竹仁鼻炎 病童 症狀
長期慢性腹瀉勿輕忽!恐成發炎性腸炎嚴重會致癌1款鹽助緩瀉、補充電解質
一名30多歲男子,10年來經常有腹瀉的問題,學生時期誤認是讀書壓力大所引起的腸躁症,便沒有積極處理,然而進入職場後,不但...
研究:「這3種肉」每天吃超過100克,大腸癌增7%!用高溫燒烤的更糟|常春月刊
根據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大腸癌發生人數為1萬6,829人,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7歲,較108年66歲晚1歲,而男性大腸...
40歲女不菸不酒重養生竟罹大腸癌第4期醫揭「1習慣」關鍵-華視新聞網
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潘維邦綜合報導 / 台北市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依據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
《群星會》施心慧罹癌只剩3個月!她靠4招存活18年營養師大推2大抗癌食物"
《群星會》資深藝人施心慧,18年前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第4期,醫師宣告壽命只剩3個月;她靠著「吃不下也要吃」等抗癌4方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