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前的失智症,更難被發現!給中年人:不可輕忽的10 大失智症初期徵兆
photos放大顯示
我還很年輕,所以不會得失智症?失智症好發於年長者,隨著年歲增長,每增加5歲盛行率上升一倍。但失智症並非年長者的專利。有一群人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如30、40、50歲也會發病,這就是年輕型失智症,又稱早發型失智症,是泛指在65 歲以前發病的失智症,盛行率遠較老年型的低很多,據估計在45 ∼ 64 歲的盛行率約1‰(千分之1)。雖然65歲是一個人為的劃分(大多數國家以前都是工作至65 歲退休),但是年輕型失智症在發病原因、臨床症狀表現、病程預後及個人家庭所面臨的衝擊,都有別於老年型的失智症。
年輕型失智症最常見的病因還是阿茲海默症,其次是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值得注意的是在年輕型失智症有一些是屬於可預防或可治療的病因,包括頭部外傷導致的失智、酗酒相關的失智、毒品及藥物濫用導致的失智、腦炎後的失智(自體免疫或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腦炎)等。基本上早發的阿茲海默症發病的年齡越低,家族型或遺傳性的機會就越高。
年輕型失智症即使是早發的阿茲海默症,因為不是以典型記憶功能缺損為初始症狀的患者高達1/3,所以在診斷上都比較困難,例如以視覺空間障礙、閱讀困難的大腦後區萎縮症,或以聽語理解或表達困難的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或者容易被誤會成精神病的以行為控制困難為主要表徵的額顳葉型失智症等。因此年輕型失智症的正確診斷一般容易遭到延誤,一個荷蘭的研究指出,年輕型的比老年型的確診平均晚了1.6年,在症狀開始後平均長達4.4年才被診斷出。
年輕型失智症發生在患者身體健康狀況通常還不錯的時候,因此會出現體力很好、活動力很強但是沒有病識感的患者,周圍是疲於奔命、壓力很大的照護家屬,忙著處理患者的不管是走失、與人衝突、觸法或財務安全的各種問題。年輕型失智症發生的時候,通常患者不是還在職場工作就是擔負著家中經濟重擔(主要收入者),而已婚生子的他們,其小孩通常還在就學或剛就業,不太能擔負起協助照護失智者的任務。
所以雖然年輕型失智症的人數只占所有失智症患者的大約5%,但由於問題的複雜性與對個人、家庭、社會的衝擊更大,越來越多的失智症相關的學術、病友團體呼籲各國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需加緊面對年輕型失智症發生的事實,並提供適合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照護與支持。
失智症的初期徵兆有哪些?
美國失智症協會列舉了10大現象提供民眾參考,藉由觀察家中老人家或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的情形,即可進一步尋求專業之協助。
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一般人偶爾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因此,可能也會使患者常常重複發問、重複購物,甚至重複服藥。失智患者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甚至連重要之日期或事件也會忘記。
2.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一般人可能收支平衡上有時會出現困難,但失智患者在規劃、執行計劃或在處理數字都可能出現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他們比較無法專心,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以前熟悉的事情。
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失智症患者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卻經常開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資深廚師炒菜走味等。
4.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一般人可能因白內障而出現視覺障礙,但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失智患者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覺得屋裡還有其他人存在。
6.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一般人偶爾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它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 郵差)」「用來寫字的( 筆)」等,部分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失智患者於會談中可能有困難跟上或參與討論,會談可能中斷、重複或不知如何進行。
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一般人偶爾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失智患者於東西搞丟之後,無法回頭一步步尋找,且於找不到東西時常指控他人偷竊。
8.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一般人偶爾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開車易發生交通事故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等,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或蓬頭垢面。
9.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一般人偶爾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患者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大,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
10.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沉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photos放大顯示
我還很年輕,所以不會得失智症?失智症好發於年長者,隨著年歲增長,每增加5歲盛行率上升一倍。但失智症並非年長者的專利。有一群人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如30、40、50歲也會發病,這就是年輕型失智症,又稱早發型失智症,是泛指在65 歲以前發病的失智症,盛行率遠較老年型的低很多,據估計在45 ∼ 64 歲的盛行率約1‰(千分之1)。雖然65歲是一個人為的劃分(大多數國家以前都是工作至65 歲退休),但是年輕型失智症在發病原因、臨床症狀表現、病程預後及個人家庭所面臨的衝擊,都有別於老年型的失智症。
年輕型失智症最常見的病因還是阿茲海默症,其次是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值得注意的是在年輕型失智症有一些是屬於可預防或可治療的病因,包括頭部外傷導致的失智、酗酒相關的失智、毒品及藥物濫用導致的失智、腦炎後的失智(自體免疫或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腦炎)等。基本上早發的阿茲海默症發病的年齡越低,家族型或遺傳性的機會就越高。
年輕型失智症即使是早發的阿茲海默症,因為不是以典型記憶功能缺損為初始症狀的患者高達1/3,所以在診斷上都比較困難,例如以視覺空間障礙、閱讀困難的大腦後區萎縮症,或以聽語理解或表達困難的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或者容易被誤會成精神病的以行為控制困難為主要表徵的額顳葉型失智症等。因此年輕型失智症的正確診斷一般容易遭到延誤,一個荷蘭的研究指出,年輕型的比老年型的確診平均晚了1.6年,在症狀開始後平均長達4.4年才被診斷出。
年輕型失智症發生在患者身體健康狀況通常還不錯的時候,因此會出現體力很好、活動力很強但是沒有病識感的患者,周圍是疲於奔命、壓力很大的照護家屬,忙著處理患者的不管是走失、與人衝突、觸法或財務安全的各種問題。年輕型失智症發生的時候,通常患者不是還在職場工作就是擔負著家中經濟重擔(主要收入者),而已婚生子的他們,其小孩通常還在就學或剛就業,不太能擔負起協助照護失智者的任務。
所以雖然年輕型失智症的人數只占所有失智症患者的大約5%,但由於問題的複雜性與對個人、家庭、社會的衝擊更大,越來越多的失智症相關的學術、病友團體呼籲各國政府部門與社會大眾,需加緊面對年輕型失智症發生的事實,並提供適合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照護與支持。
失智症的初期徵兆有哪些?
美國失智症協會列舉了10大現象提供民眾參考,藉由觀察家中老人家或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的情形,即可進一步尋求專業之協助。
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一般人偶爾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因此,可能也會使患者常常重複發問、重複購物,甚至重複服藥。失智患者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甚至連重要之日期或事件也會忘記。
2.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一般人可能收支平衡上有時會出現困難,但失智患者在規劃、執行計劃或在處理數字都可能出現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他們比較無法專心,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以前熟悉的事情。
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失智症患者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卻經常開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資深廚師炒菜走味等。
4.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一般人偶爾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一般人可能因白內障而出現視覺障礙,但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失智患者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覺得屋裡還有其他人存在。
6.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一般人偶爾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它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 郵差)」「用來寫字的( 筆)」等,部分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失智患者於會談中可能有困難跟上或參與討論,會談可能中斷、重複或不知如何進行。
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一般人偶爾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失智患者於東西搞丟之後,無法回頭一步步尋找,且於找不到東西時常指控他人偷竊。
8.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一般人偶爾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開車易發生交通事故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等,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或蓬頭垢面。
9.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一般人偶爾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患者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大,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
10.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沉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台灣失智症協會以及美國失智症協會,皆提出了「失智症十大警訊」,愛長照也在此整理給 ... 忘記事物的頻率變高,容易忘記最近發生的事情,初期會出現忘記人名、電話 ... 【預防失智症】留意失智症的早期7徵兆利用「趨吉避凶」大原則
失智症早期發現可減緩惡化!每年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協會(ADI)訂定的「國際失智症日」,旨在呼籲大家重視失智症之預防、治療及照護,為全球正在關注的議題。
失智症的病程,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 輕度知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為正常老化到失智症開始出現徵兆之間,存在 ...
失智症,俗稱『老年癡呆症』,是一種症候群,可能由多種不同的疾病導致,容易發生於年紀大的長者,因腦部功能退化,致記憶力、判斷力、思考 ... 失智症的早期徵兆: 十大警訊(別以為這是正常老化現象) ... 失智症從臨床可分為初期、中期及晚期三階段
成大失智課程成大失智症中心失智症專業人員教育訓練培訓課程失智症照顧服務訓練課程成大失智症門診成大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症照護課程2019成大失智共照中心成大醫院失智課程108年度失智症照顧服務員20小時訓練課程 監護權育兒計畫蝦仁味道飾底乳推薦 PTT
她腹脹、吃不下、體重減輕竟是胰臟癌末期!醫:高血糖是胰臟癌早期唯一徵兆
小心「高血糖」可能是胰臟癌的早期唯一徵兆!長期鑽研胰臟治療的醫師林相宏表示,根據資料顯示,胰臟癌病患高達8成都有高血...
「僵直性脊椎炎」不只是下背痛!醫師解析「5大併發症」,出現這「5大徵兆」要趕快...
photos放大顯示「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Spondylitis)」是很多男性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女性就不會得到。一名26歲的女性...
40歲女背痛好不了竟是罹患胰臟癌!醫揭胰臟癌早期3徵兆血糖上升也要小心
一名40歲家庭主婦本身有乳癌家族史,但她的生活習慣正常,平常也不菸不酒,豈料半年來常感覺背痛、肚子脹等,直到有天症狀加...
心源性猝死|常做運動不煙不酒也猝死?1種隱性疾病高危醫生拆解成因症狀
猝死個案時有發生,即使不煙不酒、常做運動,也有此風險?心臟科專科醫生王泰鴻接受《星島頭條》訪問,講解心源性猝死(Sudd...
大便很黏?常黏馬桶是生病徵兆?醫盤點7種大便形狀、顏色這味道是小腸感染
你會觀察自己的大便顏色與外型嗎?台安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黃郁純表示,大便外型、顏色、排便聲音、時間其實都跟健康有關,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