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好媳婦、好太太」...看台灣社會如何養成:女人間互相壓迫的被害者
photos放大顯示
不能「生氣」以前在研究所上「情緒心理學」,課堂上,老師與我們討論「情緒」時,分享了一個現象觀察。
情緒其實也有性別的差異。例如,以男性而言,能夠展現的情緒,多半是「憤怒」,或是「沒有情緒」。因為「憤怒」是有力量的,不會讓人看起來脆弱;而社會對男性的期待,多半是需要堅強、有力量的。
「男兒有淚不輕彈」,這社會並沒有允許男性脆弱的空間,因此,以電影來說,一個哭哭啼啼的男人,不會讓人感覺可信賴、有認同感;但若一個硬漢因為被欺負、被剝奪而「憤怒」,起身有力量地對抗整個社會、體制,最後結局是紅著眼眶地稍稍表達自己的「鐵漢柔情」,那麼,這個角色反而會引起我們的認同,甚至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溫柔。
那女性呢?
比起男性,女性的社會期待,多半是「溫柔體貼」、「察覺他人需求」、「照顧別人」。社會不期待女性要「很兇悍、有力量的」,反而是允許女人表現脆弱。「哭得梨花帶雨」,「哭泣、難過」是社會允許女性表達的情緒,但「憤怒、生氣」不行。
若女人生氣,則是「河東獅吼」、「潑婦罵街」、「悍婦」......特別是,如果女人受了極大委屈,例如遭受暴力、性騷擾,甚至是性侵,成為受害者,卻又勇敢地起身表達自己的憤怒,維護自己的權益時,對社會來說,這樣的女性並未扮演好傳統哭哭啼啼又害怕的「受害者形象」,和社會期待的女性形象不同。
因此,這樣能夠出來維護、爭取自己權益的女性,反而很容易被抹黑、被檢討,被說「其實他應該也有問題......」
這種生氣,是不被鼓勵的,甚至會被責罵、貼標籤。
因此,在社會文化與他人的壓迫中,苦命的女人既習慣,也被要求要拼命忍耐,必須「忽略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即使覺得委屈、痛苦,仍然忍耐著,做著「應該」要做的是——「應該」要當個好妻子、好媳婦。
身為女人,就「應該」要為這個家、為了小孩付出一切。在這過程中,自己的感受「應該」要被忽略,「應該」要習慣這樣的壓迫,因為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不能生氣,不能為自己爭取權益,不能說「我不要」,不然壓迫者就會說你「沒有盡到一個女人的責任」——可能是媽媽、媳婦、女兒、太太......
在社會習慣與傳統文化高帽子的壓迫下,扮演「苦命的女人」這角色的人,顯然沒有任何選擇,只有抱著很多很多的委屈,繼續忍耐、順服一途。
在這樣的壓迫與順服下,會發生什麼事?
photos放大顯示
不能「生氣」以前在研究所上「情緒心理學」,課堂上,老師與我們討論「情緒」時,分享了一個現象觀察。
情緒其實也有性別的差異。例如,以男性而言,能夠展現的情緒,多半是「憤怒」,或是「沒有情緒」。因為「憤怒」是有力量的,不會讓人看起來脆弱;而社會對男性的期待,多半是需要堅強、有力量的。
「男兒有淚不輕彈」,這社會並沒有允許男性脆弱的空間,因此,以電影來說,一個哭哭啼啼的男人,不會讓人感覺可信賴、有認同感;但若一個硬漢因為被欺負、被剝奪而「憤怒」,起身有力量地對抗整個社會、體制,最後結局是紅著眼眶地稍稍表達自己的「鐵漢柔情」,那麼,這個角色反而會引起我們的認同,甚至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溫柔。
那女性呢?
比起男性,女性的社會期待,多半是「溫柔體貼」、「察覺他人需求」、「照顧別人」。社會不期待女性要「很兇悍、有力量的」,反而是允許女人表現脆弱。「哭得梨花帶雨」,「哭泣、難過」是社會允許女性表達的情緒,但「憤怒、生氣」不行。
若女人生氣,則是「河東獅吼」、「潑婦罵街」、「悍婦」......特別是,如果女人受了極大委屈,例如遭受暴力、性騷擾,甚至是性侵,成為受害者,卻又勇敢地起身表達自己的憤怒,維護自己的權益時,對社會來說,這樣的女性並未扮演好傳統哭哭啼啼又害怕的「受害者形象」,和社會期待的女性形象不同。
因此,這樣能夠出來維護、爭取自己權益的女性,反而很容易被抹黑、被檢討,被說「其實他應該也有問題......」
這種生氣,是不被鼓勵的,甚至會被責罵、貼標籤。
因此,在社會文化與他人的壓迫中,苦命的女人既習慣,也被要求要拼命忍耐,必須「忽略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即使覺得委屈、痛苦,仍然忍耐著,做著「應該」要做的是——「應該」要當個好妻子、好媳婦。
身為女人,就「應該」要為這個家、為了小孩付出一切。在這過程中,自己的感受「應該」要被忽略,「應該」要習慣這樣的壓迫,因為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不能生氣,不能為自己爭取權益,不能說「我不要」,不然壓迫者就會說你「沒有盡到一個女人的責任」——可能是媽媽、媳婦、女兒、太太......
在社會習慣與傳統文化高帽子的壓迫下,扮演「苦命的女人」這角色的人,顯然沒有任何選擇,只有抱著很多很多的委屈,繼續忍耐、順服一途。
在這樣的壓迫與順服下,會發生什麼事?
因此,在社會文化與他人的壓迫中,苦命的女人既習慣,也被要求要拚命忍耐,必須「忽略 ... 不然壓迫者就會說你「沒有盡到一個女人的責任」──可能是媽媽、媳婦、女兒、太太… ... 從被壓迫者轉為壓迫者:媳婦熬成婆、檢討被害者文化.
要溫柔、體貼,懂臉色:這個社會,允許女孩「生氣」嗎? ... 為自己爭取權益,不能說「我不要」,不然壓迫者就會說你「沒有盡到一個女人的責任」─可能是媽媽、媳婦、女兒、太太⋯⋯ ... 從被壓迫者轉為壓迫者:媳婦熬成婆、檢討被害者文化.
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不能「生氣」 以前在 ... 因為「憤怒」是有力量的,不會讓人看起來脆弱;而社會對男性的期待,多半是需要堅強、有力量的。 ... 身為女生,從小被要求「應該」乖巧、聽話,結婚後,被要求「應該」成為好太太,以及「應該」 .... 從被壓迫者轉為壓迫者:媳婦熬成婆、檢討被害者文化
因此,在社會文化與他人的壓迫中,苦命的女人既習慣,也被要求要拚命忍耐,必須「忽略 ... 不然壓迫者就會說你「沒有盡到一個女人的責任」──可能是媽媽、媳婦、女兒、太太… ... 從被壓迫者轉為壓迫者:媳婦熬成婆、檢討被害者文化.
於是,「苦命的女人」,在台灣社會中,不停不停地被複製;而被壓迫者,有些成為壓迫者, ... 不然壓迫者就會說你「沒有盡到一個女人的責任」──可能是媽媽、媳婦、女兒、太太… ... 從被壓迫者轉為壓迫者:媳婦熬成婆、檢討被害者文化 ...
3 小時前 - 社會不期待女性要「很兇悍、有力量的」,反而是允許女人表現脆弱。「哭得梨花帶 ... 從被壓迫者轉為壓迫者:媳婦熬成婆、檢討被害者文化. 最後,這些 ...
3 小時前 - 看台灣社會如何養成:女人間互相壓迫的被害者 ... 說「我不要」,不然壓迫者就會說你「沒有盡到一個女人的責任」——可能是媽媽、媳婦、女兒、太太.
社會不期待女性要「很兇悍、有力量的」,反而是允許女人表現脆弱。 ... 不能說「我不要」,不然壓迫者就會說你「沒有盡到一個女人的責任」──可能是媽媽、媳婦、女兒、太太… ... 從被壓迫者轉為壓迫者:媳婦熬成婆、檢討被害者文化.
大陸稱老婆唐朝童養媳日本紅燈區名稱日本紅燈區費用丈夫古代用語豪門童養媳hellochild bride養子女可同時享有養父母與生父生母的遺產繼承權婚禮流程台灣童養媳
飲食是抗癌助力!癌兒營養有4好處不可輕忽蕭敬騰任公益大使籲社會關注
癌症發生不分年齡,若發生在兒童身上可能會影響其生長發育,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營養師提醒,兒童癌症有9大警徵,應...
長期照顧罕見疾病病友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勉勵獲獎學子-理財周刊
罕見疾病基金會於11月25日舉辦獎助學金頒獎典禮,由王詹樣公益信託代表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社會公益組組長王秉琛代表出席,與罕...
【加國移民目標】聯邦將穩定2026年移民人數「留時間予新移民融入社會」-CCUE.ca
聯邦今(1日)提出新移民目標,政府計劃在2026年使加拿大新永久居民人數趨於平衡,並預測逐年破紀錄的移民數量將結束。移民...
透過光傳遞愛與溫暖!光之藝廊《光之譜~藝術家新作聯展》呈現-觀傳媒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台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所主辦第八屆光之藝廊徵件比賽聯展甫圓滿完成,緊接...
話沒講清楚,比拒絕更傷人!出社會最該學習的一堂課:說不的勇氣
photos放大顯示還記得有一次和姊妹淘約了吃晚飯,因為找不到停車位,我晚了一點點,急急忙忙朝餐廳走過去時,發現她就坐在靠...
編織社會安全網營造安居新北市新北市榮獲菁網獎2項全國優選|台灣英文新聞
身心議題,使其在安置期間頻頻發生違規及可能危及生命之行為,為穩定兒少的身心狀態,社工與兒少、家庭密集討論返家可能性後...
帶國二女上摩鐵「連結」判1年半男拒絕治療再判拘役30天-社會-自由時報電子報
謝姓男子與國二女發生性行為被判刑,出獄後未到執行機關接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被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裁處1萬元罰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