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上百兒童「空腹吃荔枝」死亡...腎臟科醫師解密「荔枝病」:吃荔枝該注意2件事
編按:新聞報導,印度東北部的比哈省,每年五月到七月都會盛產荔枝,但奇怪的是,常常會發生15歲以下的孩子,突然癲癇發作陷入昏迷的案例,甚至有上百名孩童因此死亡。知名醫學期刊發表論文,發現這些印度的孩童,都是在空腹的情況下,吃了大量的荔枝,因為血糖低,不易產生葡萄糖,導致抽蓄昏迷。這究竟是真有其事,還是網路謠言?吃荔枝又該注意哪些事?腎臟科醫師葉時孟,為我們解讀「荔枝病」。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真有其事?網路謠言?
日前 (2017年1月底) 美國疾病管制局和印度研究團隊於著名期刊 The Lancet 發表了一篇論文,是2014年針對印度穆札夫法爾普爾(Muzaffarpur)幼童急性腦病變所作的研究,以病例對照研究的方式 (Case control study) 釐清可能導致的原因,發現極可能和當地盛產的荔枝有關,新聞也陸續報導。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這違背了我們既有的認知,台灣亦是盛產荔枝的地方,像玉荷包即是遠近馳名的名產,初看以為是像「英國研究」這種普遍無關緊要相關性的報導,亦或是像之前寫過的一篇評論 「救腎秘方荔枝豬腰湯」一樣的網路謠言。
但是期刊原文大方的讓人限時下載,仔細評讀,發現是確有其事,且研究團隊有計畫科學性的去釐清致病原因,應該相當貼近事實的真象。
沒時間先看結論
應避免讓幼童吃荔枝吃到飽,尤其是較生的荔枝,因為幼童肝醣存量較少,可能因攝入較多的相關毒素(次氯氨酸A和 甲基環丙基甘氨酸)導致抑制人體對應低血糖的保護機轉,並堆積有毒物質,導致嚴重的腦病變。
印度發生的個案可能還有合併其他原因(如基因缺陷或其他問題),看起來並不太會出現於台灣,所以不用恐慌。
發生在印度的怪病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穆札夫法爾普爾(Muzaffarpur)是印度最大的荔枝產區,自1、20年前開始,當地幼兒即盛行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疾病,患者到院時通常意識不清、全身抽搐。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奇怪的是如季節流行病一般和荔枝的盛產季節吻合,高峰期在每年6月中旬,7月後就只剩零星個案。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因為一開始摸不著頭緒,一方面找疾病的原因,一方面尋求預防和治療的措施,發現規則清洗日常水果蔬菜會有幫助,懷疑的方向就朝向未明感染症、環境殺蟲劑的殘留或是重中屬的中毒。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線索朝向荔枝近親阿開木
阿開木 (Ackee) 和荔枝同屬無患子科的植物,原產於西非,又稱西非荔枝果,後來被運到了牙買加,亦成了加勒比海的重要食材,著名的菜餚如阿開木煮鹹魚。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但未成熟的阿開木果實和不能食用的部分如種子和殼是有毒的,含有次甘氨酸A和B (Hypoglycin A and B ) 及其代謝物 甲基環丙基甘氨酸 (Methyl-cyclopropuyl-glycine) 會導致低血糖、嘔吐、 癲癎、意識昏迷,稱之為牙買加嘔吐病。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研究團隊方向改朝向是否是荔枝本身的毒性導致,因為這在醫學上並不適合直接分組做人體試驗,所以研究方式選擇以臨床觀察、病例比對的方式進行。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研究設計
2014年,於印度穆札夫法爾普爾主要的兩間醫院作觀察型的病患監測和研究,病例組收案條件為該期間在因癲癎或急性意識改變而住院的15歲以下病童,最後總共收案了390個病例 。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對照組則是尋找與病例組年齡相當,在7日內住院非因神經病症住院的病童,以便進一步作細部的比較分析。最後總共有104個病例找到相對應的對照組,來作研究。
發病年齡集中於1-5歲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根據收案的390名病例作初步分析,發現性別上沒什麼差別,而發病年齡集中在1-5歲的幼童,約佔了 72%,其次為6-10歲,佔了 25%。
死亡率高達三成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根據臨床症狀分析,94% 的個案有全身性癲癎抽搐,95% 的個案有意識變化。發病的時間集中在大半夜,而有62% 的病童到院時發現有低血糖情形 (<70 mg/dl)。即使已使用靜脈注射葡萄糖治療,最後的死亡率亦高達32%。大部分的病童沒有發燒情形。
神經檢查排除局部性、感染性腦病變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其中一些病童作了侵入性腦脊液檢查,一部分作了腦部核磁共振和腦波檢查。發現絕大部分的病例,腦脊液白血球數量、蛋白質和糖分都是正常的,代表不像是感染來源的病症。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而核磁共振和腦波檢查則顯示腦部廣泛性的病變,非局部性的病變。
高比例病童發病前24小時可能有吃荔枝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依據問卷調查請家屬回憶確認,病例組確定病發前有吃過荔枝、病發前有去過果園、病變前父母有去過果園的比例分別為 65%、52% 和 31% ; 對比於病例對照組相對風險為有意義的高 ( 9.6、6.0、2.3 )。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而行為模式分析,有較高比例的病童發病前一天未吃晚餐。而有規則清洗水果蔬菜的行為則有保護效果,病童家庭的社經地位則發現沒有什麼差別。
病例組高比例尿液有毒性代謝物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針對一些病例作尿液分析,發現病例組有高比例有次氯氨酸A和甲基環丙基甘氨酸等代謝物,而對照組有檢測的則無一有檢測出。
未成熟的荔枝果肉毒素含量更高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研究團隊選擇幾個區塊的果園作荔枝樣本取樣分析,每個區塊取樣6個成熟、未成熟的荔枝,發現未成熟的荔枝果肉次氯氨酸A和甲基環丙基甘氨酸的含量可能高達成熟的果肉的20倍。
致病機轉為破壞低血糖應對和脂肪酸代謝
人體腦部僅能以葡萄糖當作能量來源,正常人體攝食若有多餘的葡萄糖則會至肝臟轉化為肝醣或轉化為脂肪儲存能量。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當無進食血糖下降時,人體會耗用儲存的肝醣或分解脂肪經由糖質新生作用再產生葡萄糖來供應,不致於持續性低血糖。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但是無患子科的植物如阿開木、荔枝等,其所含的次氯氨酸A和甲基環丙基甘氨酸會阻斷糖質的新生和脂肪酸的分解。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營養較差的幼童其原先肝醣的儲存量少,在血糖不夠的時候很快就消耗殆盡,而吃到含有次氯氨酸A和甲基環丙基甘氨酸的物質,又阻斷了分解脂肪組織以產生葡萄糖的糖質新生保護機轉,導致持續性的低血糖無法救援。
另外又會阻斷脂肪酸的分解,導致在人體蓄積,這可能也解釋了一些病例沒有發生低血糖也有神經病症。
編按:新聞報導,印度東北部的比哈省,每年五月到七月都會盛產荔枝,但奇怪的是,常常會發生15歲以下的孩子,突然癲癇發作陷入昏迷的案例,甚至有上百名孩童因此死亡。知名醫學期刊發表論文,發現這些印度的孩童,都是在空腹的情況下,吃了大量的荔枝,因為血糖低,不易產生葡萄糖,導致抽蓄昏迷。這究竟是真有其事,還是網路謠言?吃荔枝又該注意哪些事?腎臟科醫師葉時孟,為我們解讀「荔枝病」。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真有其事?網路謠言?
日前 (2017年1月底) 美國疾病管制局和印度研究團隊於著名期刊 The Lancet 發表了一篇論文,是2014年針對印度穆札夫法爾普爾(Muzaffarpur)幼童急性腦病變所作的研究,以病例對照研究的方式 (Case control study) 釐清可能導致的原因,發現極可能和當地盛產的荔枝有關,新聞也陸續報導。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這違背了我們既有的認知,台灣亦是盛產荔枝的地方,像玉荷包即是遠近馳名的名產,初看以為是像「英國研究」這種普遍無關緊要相關性的報導,亦或是像之前寫過的一篇評論 「救腎秘方荔枝豬腰湯」一樣的網路謠言。
但是期刊原文大方的讓人限時下載,仔細評讀,發現是確有其事,且研究團隊有計畫科學性的去釐清致病原因,應該相當貼近事實的真象。
沒時間先看結論
應避免讓幼童吃荔枝吃到飽,尤其是較生的荔枝,因為幼童肝醣存量較少,可能因攝入較多的相關毒素(次氯氨酸A和 甲基環丙基甘氨酸)導致抑制人體對應低血糖的保護機轉,並堆積有毒物質,導致嚴重的腦病變。
印度發生的個案可能還有合併其他原因(如基因缺陷或其他問題),看起來並不太會出現於台灣,所以不用恐慌。
發生在印度的怪病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穆札夫法爾普爾(Muzaffarpur)是印度最大的荔枝產區,自1、20年前開始,當地幼兒即盛行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疾病,患者到院時通常意識不清、全身抽搐。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奇怪的是如季節流行病一般和荔枝的盛產季節吻合,高峰期在每年6月中旬,7月後就只剩零星個案。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因為一開始摸不著頭緒,一方面找疾病的原因,一方面尋求預防和治療的措施,發現規則清洗日常水果蔬菜會有幫助,懷疑的方向就朝向未明感染症、環境殺蟲劑的殘留或是重中屬的中毒。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線索朝向荔枝近親阿開木
阿開木 (Ackee) 和荔枝同屬無患子科的植物,原產於西非,又稱西非荔枝果,後來被運到了牙買加,亦成了加勒比海的重要食材,著名的菜餚如阿開木煮鹹魚。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但未成熟的阿開木果實和不能食用的部分如種子和殼是有毒的,含有次甘氨酸A和B (Hypoglycin A and B ) 及其代謝物 甲基環丙基甘氨酸 (Methyl-cyclopropuyl-glycine) 會導致低血糖、嘔吐、 癲癎、意識昏迷,稱之為牙買加嘔吐病。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研究團隊方向改朝向是否是荔枝本身的毒性導致,因為這在醫學上並不適合直接分組做人體試驗,所以研究方式選擇以臨床觀察、病例比對的方式進行。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研究設計
2014年,於印度穆札夫法爾普爾主要的兩間醫院作觀察型的病患監測和研究,病例組收案條件為該期間在因癲癎或急性意識改變而住院的15歲以下病童,最後總共收案了390個病例 。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對照組則是尋找與病例組年齡相當,在7日內住院非因神經病症住院的病童,以便進一步作細部的比較分析。最後總共有104個病例找到相對應的對照組,來作研究。
發病年齡集中於1-5歲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根據收案的390名病例作初步分析,發現性別上沒什麼差別,而發病年齡集中在1-5歲的幼童,約佔了 72%,其次為6-10歲,佔了 25%。
死亡率高達三成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根據臨床症狀分析,94% 的個案有全身性癲癎抽搐,95% 的個案有意識變化。發病的時間集中在大半夜,而有62% 的病童到院時發現有低血糖情形 (<70 mg/dl)。即使已使用靜脈注射葡萄糖治療,最後的死亡率亦高達32%。大部分的病童沒有發燒情形。
神經檢查排除局部性、感染性腦病變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其中一些病童作了侵入性腦脊液檢查,一部分作了腦部核磁共振和腦波檢查。發現絕大部分的病例,腦脊液白血球數量、蛋白質和糖分都是正常的,代表不像是感染來源的病症。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而核磁共振和腦波檢查則顯示腦部廣泛性的病變,非局部性的病變。
高比例病童發病前24小時可能有吃荔枝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依據問卷調查請家屬回憶確認,病例組確定病發前有吃過荔枝、病發前有去過果園、病變前父母有去過果園的比例分別為 65%、52% 和 31% ; 對比於病例對照組相對風險為有意義的高 ( 9.6、6.0、2.3 )。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而行為模式分析,有較高比例的病童發病前一天未吃晚餐。而有規則清洗水果蔬菜的行為則有保護效果,病童家庭的社經地位則發現沒有什麼差別。
病例組高比例尿液有毒性代謝物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針對一些病例作尿液分析,發現病例組有高比例有次氯氨酸A和甲基環丙基甘氨酸等代謝物,而對照組有檢測的則無一有檢測出。
未成熟的荔枝果肉毒素含量更高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研究團隊選擇幾個區塊的果園作荔枝樣本取樣分析,每個區塊取樣6個成熟、未成熟的荔枝,發現未成熟的荔枝果肉次氯氨酸A和甲基環丙基甘氨酸的含量可能高達成熟的果肉的20倍。
致病機轉為破壞低血糖應對和脂肪酸代謝
人體腦部僅能以葡萄糖當作能量來源,正常人體攝食若有多餘的葡萄糖則會至肝臟轉化為肝醣或轉化為脂肪儲存能量。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當無進食血糖下降時,人體會耗用儲存的肝醣或分解脂肪經由糖質新生作用再產生葡萄糖來供應,不致於持續性低血糖。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但是無患子科的植物如阿開木、荔枝等,其所含的次氯氨酸A和甲基環丙基甘氨酸會阻斷糖質的新生和脂肪酸的分解。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提供:葉時孟醫師營養較差的幼童其原先肝醣的儲存量少,在血糖不夠的時候很快就消耗殆盡,而吃到含有次氯氨酸A和甲基環丙基甘氨酸的物質,又阻斷了分解脂肪組織以產生葡萄糖的糖質新生保護機轉,導致持續性的低血糖無法救援。
另外又會阻斷脂肪酸的分解,導致在人體蓄積,這可能也解釋了一些病例沒有發生低血糖也有神經病症。
知名醫學期刊發表論文,發現這些印度的孩童,都是在空腹的情況下,吃了大量的荔枝,因為血糖低,不易產生葡萄糖,導致抽蓄昏迷。這究竟是真有 ...
飽食荔枝後的厭食為高風險模式. 因其可能致病機轉和發病時間,推測的典型發病模式為,在荔枝盛產季節平時飲食缺乏當地的孩童白天會至荔枝園 ...
腎臟科醫師解密「荔枝病」:吃荔枝該注意2件事】 新聞報導,印度東北部的比哈省,每年 ... 腎臟科醫師葉時孟,為我們解讀「荔枝病」...... 印度上百兒童「空腹吃荔枝」死亡.
這則喝荔枝豬腰湯免洗腎的謠言根本就是年經文,從2004年就開始流傳,到現在都已經2018年 ... 根據「蘋果日報」的報導,國泰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馮祥華表示,有些急性腎衰竭的患者,只要 ... 謠傳空腹吃荔枝會死亡? ...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所長涂達人專文/兒童須乘坐兒童安全座椅之「 兒童死亡回顧」機制守護安全.
早安健康/傑森‧方(腎科醫師)】 持續地產生胰島素阻抗性高濃度的荷爾蒙 ... 萬名成人及兒童的調查中指出,在1977年多數人一天只吃三餐;到了2003年,大 ... 正常而言,空腹胰島素是低的,但是以目前的飲食狀態來看,我們的胰島素 ...
奇美小兒腎臟科長庚兒童醫院高雄榮總顧腎腎臟不好可以吃什麼水果台中兒童內分泌科推薦小兒腎臟科台北吃什麼對腎好台大小兒科醫師香菜料理 小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小孩何世華廣吉 燕麥片 下 架
氣溫驟降也會讓心跳過快!心臟科醫師教10撇步面對「心房顫動」-Heho健康
一進入冬天,溫度驟降,民眾務必留意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尤其在此時若有心跳加速、心悸等情形,就要小心。醫師提醒,若確診為...
壞膽固醇越少越好,數值最好是零?新陳代謝科醫師:比起壞膽固醇,膽固醇中的超級...
photos放大顯示高膽固醇血症(正確的名稱應為高LDL膽固醇血症)是促成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同時也是最主要的推手。它還會進...
臨床觀察10幾年...前馬偕醫師警告:這5種人格特質容易罹癌
photos放大顯示哪種人格特質容易罹癌?據我這十幾年臨床上的觀察,我發現癌症病人通常會有某種特定的人格特質,而且這樣的人...
活出兩人份夢想!醫學生一夕之間變半植物人,女友發奮考上美國醫師
photos放大顯示這是關於一個黃色N次貼的故事。--------------------------------------------大黃是我唸書時代的直屬學弟,...
「腰痛」痛到只能坐著睡覺!可能是因為「陰部發炎」...婦科醫師解析:為什麼「這...
photos放大顯示女性外陰前庭炎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疾病,外表看來都很正常,頂多有些病人在此處會有泛紅的現象,若沒有用小棉棒...
內臟脂肪是「代謝殺手」!醫師教2招快速測出脂肪種類胖也能很健康-健康2.0
...肥胖·李思賢.延伸閱讀.少吃反而容易胖!醫師曾胖到88公斤,靠3招甩30公斤、養成易瘦體質.2023/10/1810:00·張忠謀92歲每天...
吃剩菜、醃漬品...吃錯讓長輩老更快!長庚醫師點名5種不良飲食習慣
photos放大顯示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暨高齡醫學科主任陳英仁,是醫界公認對熟齡患者極有耐心的醫師,他表示,患者是他...
烤肉不小心烤焦,只要把黑的地方弄掉就可吃?錯!醫師群建議「烤肉前中後」9件事...
photos放大顯示烤前選購與處理✔油脂較少的雞肉、里肌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肉品的準備最好以新鮮的...
胃食道逆流的苦,心臟都知道!腸胃科醫師點名:7種讓「賁門大開」的飲料絕對別再喝
photos放大顯示一位50出頭的女病患來找我,說想要接受胃食道逆流微創手術,因為她已經被逆流折騰了很久了。瘦瘦的身影搭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