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幫翻身,病患癱瘓,教授被判關5個月...七年級醫師告白:醫師的善意,卻與吸毒、酒駕都被當犯罪
photos放大顯示
2007年我從醫學院畢業。當身後出現了跟診醫學生,且全是八年級生,我才意識到,此刻,醫院上線的,正是七年級大軍。
當你住院(希望只是假設),有天深夜胸悶、冒冷汗,按了呼叫鈴,來看你的不太可能是三、四年級生,少數是五年級生,部分是六年級生,但機率最高的是七年級生。
那本該是蓄勢待發的。但人們說,這是一個崩壞、撤退與冷卻的年代。
2000年我剛進醫學院,那時不流行「五大皆空」。迎新那天,我隱約聽見隔桌學姊,說著招募5人的兒科住院醫師,15人競逐;同桌學長說,他想走外科,特別是創傷科,他成就於碎裂肢體出院後的重組如初。那一年,我聽見的是對五大科的壯志。同學說,這比較有當醫生的感覺。
而後,一屆屆的學長姊畢業了。我們打聽去向,學業頂尖者多以皮膚科為志願;但仍有不少人選擇五大科,在見習時,我看著他們主持會議,口條清晰,英語流利,在病房面臨決策時,沉穩不失明快。他們深具責任感,沒有下班的概念,只知病患有狀況得處理到底。一段時間後,一則則消息傳開,有人離開五大科,理由:生涯規畫。其中有人還帶了件不愉快的纏訟。
約莫此時,「防禦性醫療」的概念四方飄蕩,外在局勢已成形,內在信念鬆動著。這光景和初進醫學院時已不同。
實習最後一個月,我來到心臟外科。負責的總醫師R,給我一種「碩果僅存」的感覺,這和整形外科擁有多位總醫師、住院醫師的「瓜瓞綿綿」師徒族系很不一樣。
R見我來,竊笑:「要好好abuse你!」
「Abuse」是行話,指所有雜事推給你、操你,日以繼夜,無限度地。我知道這是玩笑,現在想來卻荒涼。大刀小刀,R 5天內至少4天上刀,過一種刀房、病房、加護病房的連線生活,就算下班,手機也得開著,讓護理傳報病患實況。工作其實從未停止,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延伸至私生活。
有次我們進了刀房,由於病患狀況不穩定,就這樣一路手術到中午、下午,然後天黑。
「學弟,先下刀吃飯吧。」R說。
手術仍在進行。飯後我又上刀。
「學弟,先回家吧。」R說,時約晚間8點。
我回到病房,補齊今日未竟之事,回家沖澡後便陷入昏睡。我不知道他後來幾點下刀,但知道隔日他準時主持晨會。
畢業後等待服役前,我來到東部,參與T教授的手術團隊。T,三年級生,任職於北部某醫學院。
「退伍後,來台北找我吧。」有天他在刀房對我說。他還說,會把我訓練到總醫師,再退休回舊金山。
我謝謝T對我的看重。為了這看重,我踟躕反覆,喜悅也折磨。或許因為個性傾於多慮,我害怕失誤,無法承受手術台上幾乎不能犯錯的壓力,後來並沒去面試。
那段時間,T打過幾通電話給我,知道我不會去台北,總說:「沒關係,再考慮看看,想來隨時和我說。」
後來我與T的關係就淡了。有天突然想起他,google去向,我愣了一會。那是一則判決,指出好幾年前,某病患車禍,胸腔重創,當時非值班的T剛好來院探視病患,順道被照會,之後接手。後來病患狀況惡化,安排胸腔鏡。T在術中將病患翻身,致頸椎骨折脫位,脊髓損傷,癱瘓,家屬求償近3千萬。而後,法院認定T未注意頸椎可能受傷,判賠千萬餘元;刑事部分,則以業務過失致重傷害罪判刑5個月。
這些均是二手的媒體引述,我不清楚實情。但讀了判決,內心相當複雜。我能理解身為病患家屬,對家中全癱病患日後遙遙的照護煎熬;但另一方面,當我想到T的熱忱,最後被定罪,成為灰,為什麼當初要接手?可以拒絕嗎?只因使命仍熾熱,他不會踢皮球。
徒刑是巨大的羞辱。善意的出發點,最終與毒品、酒駕、黑心油等邪念繁衍的果,統稱為犯罪。
而讓人絕望的,是將善意曲解為惡意。
這是訴訟的年代。這也是濫訴與濫訟的年代。無饜的求償。
大宗的、小樁的。人命的、權益的。甚至一句話,被侵犯了、受屈了、抹黑了,提告。
告,有時是捍衛底線,在撤退之前,為可能的勝算伸張、反撲。
我常聽朋友轉述這類的對話。
「頭痛很久了,可以排電腦斷層嗎?」
「配合病史症狀不需要,也不符合健保規範。」
「為什麼不符合?我規矩繳健保費,要個檢查也被刁難,你能保證我腦中沒長什麼嗎?要是有,告你,告到底!」
又如咳嗽。
「我咳嗽三天,請照X光。」
「呼吸音正常。急性呼吸道感染,可再觀察。」
「你不照X光,萬一肺中有腫瘤,你要怎麼賠?」
有時,就醫是要醫師擔保一件事,為那微乎其微卻可能存在的或然率下注。然而頭痛人多,咳嗽亦多,顧及有限資源與健保核刪,豈能無條件開立檢查?
而未到法律途徑的,叫投訴。
photos放大顯示
2007年我從醫學院畢業。當身後出現了跟診醫學生,且全是八年級生,我才意識到,此刻,醫院上線的,正是七年級大軍。
當你住院(希望只是假設),有天深夜胸悶、冒冷汗,按了呼叫鈴,來看你的不太可能是三、四年級生,少數是五年級生,部分是六年級生,但機率最高的是七年級生。
那本該是蓄勢待發的。但人們說,這是一個崩壞、撤退與冷卻的年代。
2000年我剛進醫學院,那時不流行「五大皆空」。迎新那天,我隱約聽見隔桌學姊,說著招募5人的兒科住院醫師,15人競逐;同桌學長說,他想走外科,特別是創傷科,他成就於碎裂肢體出院後的重組如初。那一年,我聽見的是對五大科的壯志。同學說,這比較有當醫生的感覺。
而後,一屆屆的學長姊畢業了。我們打聽去向,學業頂尖者多以皮膚科為志願;但仍有不少人選擇五大科,在見習時,我看著他們主持會議,口條清晰,英語流利,在病房面臨決策時,沉穩不失明快。他們深具責任感,沒有下班的概念,只知病患有狀況得處理到底。一段時間後,一則則消息傳開,有人離開五大科,理由:生涯規畫。其中有人還帶了件不愉快的纏訟。
約莫此時,「防禦性醫療」的概念四方飄蕩,外在局勢已成形,內在信念鬆動著。這光景和初進醫學院時已不同。
實習最後一個月,我來到心臟外科。負責的總醫師R,給我一種「碩果僅存」的感覺,這和整形外科擁有多位總醫師、住院醫師的「瓜瓞綿綿」師徒族系很不一樣。
R見我來,竊笑:「要好好abuse你!」
「Abuse」是行話,指所有雜事推給你、操你,日以繼夜,無限度地。我知道這是玩笑,現在想來卻荒涼。大刀小刀,R 5天內至少4天上刀,過一種刀房、病房、加護病房的連線生活,就算下班,手機也得開著,讓護理傳報病患實況。工作其實從未停止,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延伸至私生活。
有次我們進了刀房,由於病患狀況不穩定,就這樣一路手術到中午、下午,然後天黑。
「學弟,先下刀吃飯吧。」R說。
手術仍在進行。飯後我又上刀。
「學弟,先回家吧。」R說,時約晚間8點。
我回到病房,補齊今日未竟之事,回家沖澡後便陷入昏睡。我不知道他後來幾點下刀,但知道隔日他準時主持晨會。
畢業後等待服役前,我來到東部,參與T教授的手術團隊。T,三年級生,任職於北部某醫學院。
「退伍後,來台北找我吧。」有天他在刀房對我說。他還說,會把我訓練到總醫師,再退休回舊金山。
我謝謝T對我的看重。為了這看重,我踟躕反覆,喜悅也折磨。或許因為個性傾於多慮,我害怕失誤,無法承受手術台上幾乎不能犯錯的壓力,後來並沒去面試。
那段時間,T打過幾通電話給我,知道我不會去台北,總說:「沒關係,再考慮看看,想來隨時和我說。」
後來我與T的關係就淡了。有天突然想起他,google去向,我愣了一會。那是一則判決,指出好幾年前,某病患車禍,胸腔重創,當時非值班的T剛好來院探視病患,順道被照會,之後接手。後來病患狀況惡化,安排胸腔鏡。T在術中將病患翻身,致頸椎骨折脫位,脊髓損傷,癱瘓,家屬求償近3千萬。而後,法院認定T未注意頸椎可能受傷,判賠千萬餘元;刑事部分,則以業務過失致重傷害罪判刑5個月。
這些均是二手的媒體引述,我不清楚實情。但讀了判決,內心相當複雜。我能理解身為病患家屬,對家中全癱病患日後遙遙的照護煎熬;但另一方面,當我想到T的熱忱,最後被定罪,成為灰,為什麼當初要接手?可以拒絕嗎?只因使命仍熾熱,他不會踢皮球。
徒刑是巨大的羞辱。善意的出發點,最終與毒品、酒駕、黑心油等邪念繁衍的果,統稱為犯罪。
而讓人絕望的,是將善意曲解為惡意。
這是訴訟的年代。這也是濫訴與濫訟的年代。無饜的求償。
大宗的、小樁的。人命的、權益的。甚至一句話,被侵犯了、受屈了、抹黑了,提告。
告,有時是捍衛底線,在撤退之前,為可能的勝算伸張、反撲。
我常聽朋友轉述這類的對話。
「頭痛很久了,可以排電腦斷層嗎?」
「配合病史症狀不需要,也不符合健保規範。」
「為什麼不符合?我規矩繳健保費,要個檢查也被刁難,你能保證我腦中沒長什麼嗎?要是有,告你,告到底!」
又如咳嗽。
「我咳嗽三天,請照X光。」
「呼吸音正常。急性呼吸道感染,可再觀察。」
「你不照X光,萬一肺中有腫瘤,你要怎麼賠?」
有時,就醫是要醫師擔保一件事,為那微乎其微卻可能存在的或然率下注。然而頭痛人多,咳嗽亦多,顧及有限資源與健保核刪,豈能無條件開立檢查?
而未到法律途徑的,叫投訴。
但我知道,全台灣仍在執業的醫師也不過約5萬人。但每年涉訟要在法院與檢察署之間來來回回的醫師,就超過500人。 標籤: 濫訴, 醫療, 醫師, 病患, ...
年初四輪到我值班,凌晨被住院醫師叫醒。我到病房時,發現那位老先生已壽終正寢,身體早已冰冷。我拿起病歷,看到當天我在急診病歷上寫著「已與家屬解釋病患 ...
事、刑事法律責任,讓醫師能坦承過失,主管機關與醫師公會才. 有介入之著力點,相關 ... 一、屬醫療業務管理之明顯疏失,致造成病患傷亡者……(下. 略)。」從法規範 ...
跟看診10幾年的老病患,就像朋友般熟悉,信任自然而然。 ... 年,有380位醫師被起訴,24.5%,93個人有罪,台灣醫生的「犯罪率」竟是世界第一。
2011年11月3日 — 就病患或家屬而言,若僅提起民事訴訟,提告人必須聘請律師、擔負舉證責任,證明醫療行為與病人死傷間有因果關係,且必須繳納裁判費用,成本較高。 反之, ...
2023年5月6日 — 基於病人自主權的尊重,任何侵入性醫療行為,醫師均需告知病患相關醫療資訊,並在病患理解相關資訊後,取得其同意,使得為之。陳聰富(2009),〈拒絕 ...
2019年12月21日 — 大眾觀察焦點,仍然放在醫師與病患間的高風險醫療事故應如何解決,也涉及醫學倫理原則與醫療糾紛的法律責任。 第一、台灣醫師犯罪率舉世聞名,醫師 ...
鑑於醫師從事醫療業務是以對抗疾病傷痛、恢復病患之健康為其職業,醫療行為又經常實施侵入性檢. 查或治療,本質上極易引起病人的危險,為避免醫療行為帶來之風險,醫師對於 ...
2.說明的對象:. 為尊重病人對於醫療所擁有的「自主決定權」,醫師說明的對象,應以病. 患本人為原則;若病患已意識不清或無決定能力時,始得例外向其家屬. 或關係人等作 ...
民事上,由於醫師和病患的醫療行為分為「契約關係」和「侵權行為」。若醫師的醫療行為有疏失,對病人的心理和身體造成損害,民眾可以以下民法向醫師或醫院請求民事賠償。
醫師應提供符合當時醫療水準服務的義務醫師法第12- 1條「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 醫師說明義務 ...
台灣救人反被告醫療暴力定義百大良醫耳鼻喉科百大良醫神經內科醫療暴力法規醫療糾紛賠償救人反被告醫生薪水2019台灣醫生醫療糾紛比例 女性膽固醇內 視 鏡 黏膜下剝離術 保險理賠甲狀腺癌標靶副作用
生物製藥全球領先企業必治妥施貴寶深耕台灣 「手」護希望從抗病毒藥物到血液腫瘤...
photos放大顯示台灣必治妥施貴寶總經理文以中、全球醫藥事務處亞洲區處長洪旭昇醫師今日共同出席記者會,分享必治妥施貴寶(B...
對抗癌王!台大醫院首創「AI診斷輔助系統」揪出早期癌|TVBS|LINETODAY
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七大癌症死因。(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七大癌症死因,胰臟癌擴散快,五...
醫師實測168斷食!6個月減重12公斤肥胖病患跟著做血糖、血脂也下降
中醫師褚柏菁幾年前開始執行168斷食,結果短短半年就瘦了12公斤,不但疲勞感減少,精神狀況更好了,食物需求量也變少了。 16...
他跑得慢竟是罹患無藥醫的罕病!從醫看診罕病患,嘆:有藥無法用像是回到無健保時代
編按:《賀瓏夜夜秀》節目對於罕病身障者陳俊翰律師不當言論,引發喧然大波,罕病基金會日前也發表聲明抗議。實際上,罕見疾...
童綜合醫院引入新世代影像檢查及標靶治療造福攝護腺癌病患
被譽為「跨越陸海空醫者」的童綜合醫院,於2021年率先引入「奧攝敏正子斷層造影」(AxuminPET/CTscan),能精準地偵測腫瘤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