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學齡兒童注意!腳跟痛就是「轉大人」?骨科醫師提醒:別把「骨骺炎」當生長痛
photos放大顯示
跟骨骨骺炎(骨端炎)是一種好發在學齡期的足踝疾病,可能不會危及生命,但這種毛病卻常常是家長很擔心、帶小朋友來足踝門診的原因之一。「轉大人」跟生長板有關係?
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有類似的經驗:當邁入青春期,家長為了讓孩子們順利「轉大人」,會到處求方,尋找可以促進小孩子生長發育的藥方,進而讓小孩子長得更快、更高。
但是有些小朋友在「轉大人」的過程中,也許足跟會感到斷斷續續的疼痛,過去這都被歸咎為「生長痛」,甚至還沾沾自喜地以為:「一定是『轉大人』的秘方發生作用了,讓孩子長得太快所以才會痛......」
到底什麼是「轉大人」呢?從骨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其實「轉大人」是個似是而非的觀念。 位於小朋友的四肢骨與脊椎體中,有所謂的生長板,具有不斷增殖、分裂的作用,這就是小朋友「長高」的關鍵。各個關節的生長板有其骨化中心(日本稱為骨端核),約出現於4到7歲,大概16到17歲時就會閉合。閉合後,人就不會再長高了。當然,各個部位骨化中心的出現、閉合時間都不盡相同。
所以,所謂的「轉大人」就是生長板已經密合、成熟的狀態,當到達這個狀態後,人也就不會再長高了,為何說「轉大人」這個觀念似是而非,道理就在這。父母們用盡辦法讓小朋友「轉大人」,反而是讓生長板提早密合了。所以,一旦順利「轉大人」,那也就代表這位小朋友不會再繼續長大了......很弔詭吧!
那有什麼辦法能延遲生長板的密合時間呢?老實說,還是要「吃得飽、睡得好、沒壓力」。有些人會利用生長激素來刺激身體,但生長激素本身是一種荷爾蒙,而身體內部就有荷爾蒙的調節機制,所以對身體來說,這種外來的荷爾蒙會有些許危險,就醫生的專業立場,我並不鼓勵使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樣是華人,為何自小在國外長大的ABC,感覺都比較高、比較壯?其實這不是錯覺,是根源於成長環境的關係。若孩子在成長時,也能有類似的環境,就不怕長不高。所以,若想要孩子又高又壯,請記得多運動、生活規律正常,才是長高的不二法門。
在發育期間,除了要注意小朋友能否長高外,也千萬不要忽略了「莫名其妙腳痛」的現象;如果你家小朋友老是抱怨腳跟痛,很有可能是「骨骺炎」所致。
骨骺炎與生長板的密切關係
骨骺炎不只發生在跟骨。基本上,只要有生長板的地方,就有可能會因為使用過當引起骨骺炎,但腳跟因為是運動、活動時應力最大的地方,所以也最容易發生跟骨骨骺炎(見下圖)。
photos放大顯示
圖片來源:《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對多數人而言,它是很神秘的病,也常常會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可是它與足底筋膜炎的症狀卻不盡相同:
◆骨骺炎的痛較為分散,不像足底筋膜炎的痛點集中在腳底。
◆若不小心引發了骨骺炎,可能多休息後症狀就會緩解,不像足底筋膜炎,每天一下床就會痛,腳踩踏時也會不舒服。
骨骺炎到底是怎麼發生的?主要是運動太過劇烈所致。根據研究顯示,骨骺炎的好發族群,多是8到11歲的男生,女生就比較少。因為這階段的男生活潑好動,患骨骺炎的機會較高。
除了腳跟外,還有哪些地方容易發生骨骺炎呢?
基本上,腳掌前端的蹠骨頭也會產生骨骺炎,有時候甚至會延伸到成人階段,形成慢性問題,最後甚至要進開刀房。反而常見的跟骨骨骺炎,還不至於會因為延遲治療讓病症惡化到這麼嚴重,一般保守治療就可以有不錯的效果。
此外, 髕骨韌帶與膝蓋連結處也有生長板, 發炎後就形成「少年跳躍者膝」或「脛骨結節骨凸炎」(Osgood-Schlatter disease)。另外,像少棒選手因為手肘使用過度頻繁,扭轉過劇,容易患少棒肘,都是類似生長板的疾病。
骨骺炎並不嚴重,觀念正確最重要
其實,只要有正確的觀念和因應態度,骨骺炎並不是很嚴重的疾病。首先就是要多休息,復原後,也不要忘記運動一定要適度,不要過頭。
其次,選擇一副適當的鞋墊,會對症狀的緩解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說,市面上一些矽膠材質的「足跟鞋墊」(非足弓)就是不錯的工具;它可以幫助小朋友的腳跟提高,力量就會向前分散,足跟的壓力就會減少;此外,矽膠還可以有效分散每一步的力量,運動時會覺得比較舒服,沒這麼痛。
再者,做做腳跟肌腱的牽引運動(stretch),將腳跟腱拉軟一點,與足底筋膜炎的牽引運動很類似,目的就是不要讓腳跟那麼緊,對腳底撞擊力就會下降。
最後,就是家長應該具備正確認知。一旦小朋友發生了莫名其妙的腳跟痛,要了解,它非常有可能是骨骺炎而不是足底筋膜炎,但也有可能是腫瘤,甚至是肌腱斷裂、感染等等,雖然後者情況非常罕見。若要排除這些情形,找出正確原因,就應該要尋求專業醫生協助,照X光來確認。不要再相信一些錯誤的觀念,如「生長痛」、「轉大人」、「轉骨方」等等,或者在情況還不明瞭的時候,就跑去找國術館、民俗療法「喬一喬」,這樣只會讓病況越來越糟,花錢、耗時,又不濟事。
基本上,骨骺炎並非太大的問題,但確實對一些好動的小朋友病人會造成困擾,危害生活品質。經過正確診斷和有效治療,大部份病人復發回診的機會並不大。等年紀再大一點,骨化中心開合之後,這些問題自然會隨風而逝。
所以,不要再相信沒有根據的傳說,小朋友遇到莫名的腳跟痛時,也不要再當成「轉大人必經的生長痛」來處理,以免有所延誤,為了降低困擾,應建立正確醫學認知,一旦發生狀況,立即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才是正道。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呂宇真
書籍簡介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
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
作者簡介
朱家宏
▌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
▌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
▌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
▌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
▌為超級鐵人三項玩家,IRONMAN Taiwan 2016、2018完賽,Challenge Taiwan 2017完賽。
到底什麼是「轉大人」呢?從骨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其實「轉大人」是個似是而非的觀念。 位於小朋友的四肢骨與脊椎體中,有所謂的生長板,具有不斷 ...
專長看兒童骨骼發育的小兒骨科醫師,在門診時,不只要有愛心去面對因疼痛而哭鬧不休的孩子, ... 更重要的是「孩子,並不是大人的縮小版」。 ... 舉例來說:學齡前及學齡的孩子,常常會因外傷而骨折,較嚴重的骨折,當然會立即 ... 以前就算是因為腿部骨折,使得曾經斷過的那隻腳過度生長,兩隻腿差個2、3公分的 ...
當你覺得有莫名其妙的腳痛時還是要小心,自己去買雙鞋可能解決不了 ... 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
目前由國民健康署所公布的「0 ∼ 7 歲兒童生長曲線」,以百分位圖呈現一般孩子的身高、頭圍與體重發展狀況,其中5 ... 骨科 · 泌尿科 · 精神科 · 腫瘤科 · 復健科 · 中醫科 · 職業醫學科 ... Q:想要孩子長得高,打生長激素或用「補骨、轉大人」的藥方有效嗎? ... 學齡期孩子的睡眠時間多久才夠? ... 拜託~別再這樣抬腳了!
容易重症輕判的例子之一,是低估學齡前後兒童的跛行。 ... 而兒童的韌帶比大人鬆弛是事實,但何以是「髖關節」比「膝關節」容易扭傷? ... 四年以上,而且因抑制正常生長,嚴重者造成長短腳差異可達四、五公分,甚至產生早發性關節炎。 ... 跛行,診斷工具也是X光,但是正確生長板骺的位置不容易判別,就算是骨科醫師,如果沒有專業的 ...
他們發現,週歲以下的嬰兒腳部大都呈現明顯的O字形(內翻,varus),但長到十八至 ... 什麼叫做兒童骨骼成長的鐘擺現象呢(pendulum phenomenon)? .... 還是,表面下隱藏的“父母無暇照顧,祖父母抱不動,放在學步車內大人省事 ... (1)新生兒篩檢的骨骼關節部份,請負責從事的小兒科醫師發現有疑慮之時,不妨照會小兒骨科醫師。
炎)是一種好發在學齡期的足踝疾病,可能不會危及生命,但家長卻常常很擔心。 生長 ... 從骨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其實「轉大人」是個似是而非的觀念。 ... 各個關節的生長板有其骨化中心(日本稱為骨端核),約出現於4~7歲,大概到16、17歲時就會閉合。
小兒內分泌科林美慧醫師表示,在其臨床觀察卻發現,多數父母在孩子成長、發育上,往往僅著重於「0到6歲的學齡前」,以及「中學轉大人」兩大階段; ...
足踝外科醫師:別把孩子的莫名腳痛開心當成是「轉大人的生長痛」 ... 跟骨骨骺炎(骨端炎)是一種好發在學齡期的足踝疾病,可能不會危及生命,但這種毛病卻常常是家長 ... 從骨科醫師的角度來看,其實「轉大人」是個似是而非的觀念。
專長看兒童骨骼發育的小兒骨科醫師,在門診時,不只要有愛心去面對因疼痛而哭鬧不休的 ... 更重要的是「孩子,並不是大人的縮小版」。 ... 舉例來說:學齡前及學齡的孩子,常常會因外傷而骨折,較嚴重的骨折,當然會立即就醫, ... 上小夾子,適度的抑制生長,有機會讓兩隻腳的腿長一致,減少長短腳引起的不便及脊椎 ...
長短腳ptt兒童骨科新北判斷長短腳幼兒長短腳林美慧醫師評價如何看嬰兒長短腳長短腳健身長短腳有救嗎兒童長短腳原因長短腳英文lld
抗憂鬱藥的副作用是想自殺?精神科醫師告訴你:這顆藥究竟能不能吃
photos放大顯示最近的TIME雜誌刊登一篇文章,檢討美國衛生署(FDA)對抗憂鬱劑的「黑盒警示」(blackboxwarning)是否恰當。這「...
每天看電腦,視力越來越模糊?眼科醫師:不是近視加深,而是…..
photos放大顯示王小姐是一名上班族,每天接觸電腦螢幕時間至少8小時,最近因工作量增加,使用電腦時間也拉長,超過14個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