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喉嚨痛、皮膚乾...秋季燥氣重,97歲中醫大師推薦這碗粥,替身體滋陰潤燥
photos放大顯示
秋季食粥,滋陰防燥「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意思是說秋天陽氣漸收,陰氣逐漸強盛起來,萬物成熟,到了收穫之季。從氣候特點來看,秋季由熱轉寒,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而相應發生改變。《黃帝內經》裡說「秋冬養陰」,所謂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季節要收斂陽氣,不要使陽氣外泄,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的規律,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
關於飲食,《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薑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肺喜潤惡燥,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還應注意滋陰潤肺。可以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白米、蜂蜜、枇杷、鳳梨等柔潤食物。
豬肝鴨蛋粥,滋陰潤肺去秋燥
到了秋天,一些人很容易有強烈的乾燥感,皮膚一下子變得十分乾燥,咳嗽、口乾、喉嚨痛等也接踵而至,因為秋季由熱轉寒,自然也從「生長」轉向「收藏」,燥成為秋季的主氣,所以我們會出現口乾、唇乾、大便乾結、皮膚乾燥等症狀。
《黃帝內經》中提出秋冬養陰除燥的原則,秋天我們需要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
豬肝鴨蛋粥
原料: 白米150克,豬肝200克,鴨蛋150克,蔥、鹽、料酒*各適量。
做法: 1. 將豬肝去筋、苦膽部分後沖洗乾淨,切成薄片,放入碗中,加入料酒、鹽、蔥末醃制。 2. 鴨蛋打入另一隻碗,筷子攪勻。 3. 白米洗淨,浸泡半小時後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攪拌數次,改用小火熬煮約40分鐘,加豬肝片燙熟後,淋上鴨蛋汁,大滾後加鹽調味,淋上香油即可。
*註: 料酒即黃酒的一種,可以紹興酒取代。
鴨蛋屬於滋陰的食材,燥的天敵就是「陰」,在中醫看來,體內的所有液體都屬於「陰」,陰是流動的,柔和的,清涼的,能夠滋潤萬物。鴨蛋性味甘、涼,具有滋陰清肺的作用,適應於病後體虛、燥熱咳嗽、咽乾喉痛等病患者食用。搭配豬肝,滋補效果更好。
不過,鴨蛋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所以中老年人多食久食容易加重和加速心血管系統的硬化和衰老,兒童多食也吸收不了。
紅米生地粥,滋陰涼血生津液
在中國古代第一本營養學著作《飲膳正要》中,特地對秋季養生明確指出:「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秋天氣候乾燥,應該多食滋潤之物來緩解乾燥,盡量不要吃冷飲。首推生地粥做為秋季的第一滋補粥品。
紅米生地粥
原料: 生地*50克,紅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 1. 取生地黃,洗淨後煎取藥汁備用。 2. 紅米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熬到軟爛。 3. 加入生地汁、冰糖調味即可。 *註: 生地又稱生地黃。地黃入藥分生地黃與熟地黃,鮮採則稱鮮地黃,台灣少見。
此粥出自《食醫心鑒》,生地清熱養陰,《本草彙編》中給予了它很高的評價:「味甘苦,氣寒,沉也,陰也。入手少陰及手太陰。涼頭面之火,清肝肺之熱,亦君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地味甘性涼,屬於典型的滋陰藥材,能消除頭面部的火毒,清除肝肺的燥熱,是能獨當一面的藥材。
白米糯香滋補,輔佐冰糖更能養陰潤燥。除了秋季日常保健食用,還能夠輔助治療高熱心煩、手足心熱、小便短赤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煎煮生地的時候一定要選對鍋具,在《雷公炮炙論》中明確記載:「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髮、損榮衛也。」所以千萬不要用鐵鍋熬煮生地。
此外,生地性寒而滯,多食用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脾胃虛寒者不宜過多食用。
photos放大顯示
秋季食粥,滋陰防燥「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意思是說秋天陽氣漸收,陰氣逐漸強盛起來,萬物成熟,到了收穫之季。從氣候特點來看,秋季由熱轉寒,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夏長」到「秋收」而相應發生改變。《黃帝內經》裡說「秋冬養陰」,所謂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季節要收斂陽氣,不要使陽氣外泄,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的規律,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
關於飲食,《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薑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肺喜潤惡燥,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還應注意滋陰潤肺。可以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白米、蜂蜜、枇杷、鳳梨等柔潤食物。
豬肝鴨蛋粥,滋陰潤肺去秋燥
到了秋天,一些人很容易有強烈的乾燥感,皮膚一下子變得十分乾燥,咳嗽、口乾、喉嚨痛等也接踵而至,因為秋季由熱轉寒,自然也從「生長」轉向「收藏」,燥成為秋季的主氣,所以我們會出現口乾、唇乾、大便乾結、皮膚乾燥等症狀。
《黃帝內經》中提出秋冬養陰除燥的原則,秋天我們需要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
豬肝鴨蛋粥
原料: 白米150克,豬肝200克,鴨蛋150克,蔥、鹽、料酒*各適量。
做法: 1. 將豬肝去筋、苦膽部分後沖洗乾淨,切成薄片,放入碗中,加入料酒、鹽、蔥末醃制。 2. 鴨蛋打入另一隻碗,筷子攪勻。 3. 白米洗淨,浸泡半小時後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攪拌數次,改用小火熬煮約40分鐘,加豬肝片燙熟後,淋上鴨蛋汁,大滾後加鹽調味,淋上香油即可。
*註: 料酒即黃酒的一種,可以紹興酒取代。
鴨蛋屬於滋陰的食材,燥的天敵就是「陰」,在中醫看來,體內的所有液體都屬於「陰」,陰是流動的,柔和的,清涼的,能夠滋潤萬物。鴨蛋性味甘、涼,具有滋陰清肺的作用,適應於病後體虛、燥熱咳嗽、咽乾喉痛等病患者食用。搭配豬肝,滋補效果更好。
不過,鴨蛋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所以中老年人多食久食容易加重和加速心血管系統的硬化和衰老,兒童多食也吸收不了。
紅米生地粥,滋陰涼血生津液
在中國古代第一本營養學著作《飲膳正要》中,特地對秋季養生明確指出:「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秋天氣候乾燥,應該多食滋潤之物來緩解乾燥,盡量不要吃冷飲。首推生地粥做為秋季的第一滋補粥品。
紅米生地粥
原料: 生地*50克,紅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 1. 取生地黃,洗淨後煎取藥汁備用。 2. 紅米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熬到軟爛。 3. 加入生地汁、冰糖調味即可。 *註: 生地又稱生地黃。地黃入藥分生地黃與熟地黃,鮮採則稱鮮地黃,台灣少見。
此粥出自《食醫心鑒》,生地清熱養陰,《本草彙編》中給予了它很高的評價:「味甘苦,氣寒,沉也,陰也。入手少陰及手太陰。涼頭面之火,清肝肺之熱,亦君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地味甘性涼,屬於典型的滋陰藥材,能消除頭面部的火毒,清除肝肺的燥熱,是能獨當一面的藥材。
白米糯香滋補,輔佐冰糖更能養陰潤燥。除了秋季日常保健食用,還能夠輔助治療高熱心煩、手足心熱、小便短赤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煎煮生地的時候一定要選對鍋具,在《雷公炮炙論》中明確記載:「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髮、損榮衛也。」所以千萬不要用鐵鍋熬煮生地。
此外,生地性寒而滯,多食用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脾胃虛寒者不宜過多食用。
秋季燥氣重,97歲中醫大師推薦這碗粥,替身體滋陰潤燥 ... 到了秋天,一些人很容易有強烈的乾燥感,皮膚一下子變得十分乾燥,咳嗽、口乾、喉嚨痛 ...
秋季燥氣重,97歲中醫大師推薦這碗粥,替身體滋陰潤燥. 咳嗽、喉嚨痛、皮膚乾. ... 而在秋天,以應季的甘蔗入粥,最適合清熱潤燥、生津止渴。
喉嚨腫痛、口乾舌燥、皮膚乾荒,哪些食物可以除秋燥? 秋天來,怎麼吃最 ... 中醫將核桃、胡麻、蜂蜜等歸類為滋陰潤燥食物,可以平緩秋燥,讓身體得到適度滋潤。
秋季燥气重,97岁中医大师推荐这碗粥,替身体滋阴润燥 ... 到了秋天,一些人很容易有强烈的干燥感,皮肤一下子变得十分干燥,咳嗽、口干、喉咙痛 ...
秋天陽氣漸收,陰氣逐漸強盛起來,《黃帝內經》裡說「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季節要收斂陽氣,不要使陽氣外泄,以適應 ... 到了秋天,一些人很容易有強烈的乾燥感,皮膚一下子變得十分乾燥,咳嗽、口乾、喉嚨痛等也接踵而至,因此,秋天我們就需要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 ... 秋季燥氣重,97歲中醫大師推薦這碗粥,替身體滋陰潤燥.
咳嗽、喉嚨痛、皮膚乾...秋季燥氣重,97歲中醫大師推薦這碗粥,替身體滋陰潤燥 https://bit.ly/2xhH33a 腸道不健康,吃再營養也沒用!防腸癌、改善 ...
腸胃炎飲食指南與預防措施 · 喉嚨痛吃什麼? ... 【早安健康/迷羅(知名瑜伽大師,國際中醫針灸師)】秋天,天氣涼爽而乾燥,血管收縮,高血壓的朋友很容易 ... 功效:潤燥清熱,改善秋季乾燥氣候導致的皮膚乾燥、喉嚨腫痛、陰虛內熱、煩躁失眠、血壓升高等。 2. ... 所以這段時間一定要滋陰潤燥,多補充身體內在的水分。
排毒湯水火燒喉嚨津液不足食療手指麻刺痛喉嚨癢痛喉嚨左側痛發燒吃冰ptt紅疹發燒喉嚨痛全身起紅疹會癢感冒水果 屏東中醫骨科牙 周 病 補骨粉費用ptt政務官退休金18%
KIMIKO突發「心臟刺痛」!醫揭胸痛未必心臟問題「這類人」要防心絞痛
43歲「舞蹈界性感女神」KIMIKO(林睿君)日前出席原住民街舞大賽擔任評審時,突然身體不適「心臟刺痛」,全身冒冷汗,甚至整...
從婦癌第三期瀕死歸來!台大蔡璧名教授:想像身體是一塊沾水的海綿...3功法自體療...
photos放大顯示「不只可以不死。」從五年內復發死亡率75%的婦癌第三期瀕死歸來,講述《莊子》的名師蔡璧名有所悟。她將莊子...
食譜/抗皺防衰老用吃的!懶人三明治趕走皺紋護膚保養助修復-紅蘿蔔香蕉燻鮭魚三...
想要抗皺防衰老,用簡單的食材就能做到。健康主廚潘瑋翔教大家製作這道「紅蘿蔔香蕉燻鮭魚三明治」,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鮭魚...
提升你的自癒力!三不五時敲敲後背、壓肚子...補腎護肝,把身體毒素排光光
在幾年前,大多數人對於中醫的概念還是陌生的,多數人選擇相信西醫,但到了近幾年,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中醫,中醫也逐漸被大...